发布时间:2025-10-15 18:03:17    次浏览
十月一号人民币将正式纳入SDR(特别提款权),到时央行将停止干预人民币。多间国际大行纷纷预测,人民币恐难保值。重要的事情自己记住,倒计时只有几天,有需要购汇的朋友还是抓点紧先。近期热门都在吵,中国的财富大抉择:保汇率还是保房价?作为一个人类,不看此篇就太走宝了,房子再不敢买也买不起,总得将手中货币保个值。 这几年,流行啥?珠宝还是奢侈品?都不是!近几年,香港保险已成不少内地居民赴港“买买买”旅程中的重要一站。虽然监管不断发出风险提示,但内地客“赴港投保”热度依然不减。有越来越多的内地人开始透过境外资产配置对冲人民币汇率风险,有不少还是特意到香港购买理财产品。有数据显示,在2014年内地四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及深圳)的访港旅客中,超过一半有在香港购买跨境理财产品,其中有58%有意在未来一年内再购买新的理财产品。数 据根据香港保险业监理处公布的上半年香港保险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香港保险行业上半年总保费收入2075亿港元,同比增长12.2%。其中,内地客户贡献新单保费收入301亿港元,已经接近去年全年水平(316亿港元),占个人业务新单保费(815亿港元)的比例也达到了37%,而2015年底,这一比例还仅为24%。那些整天传香港保险不好的,估计也没了解过香港保险,很多连香港都没去过,属于行业“自保”。但是请不要误导其它朋友啊,保险可是三代人的事。悄悄告诉你,国内多少的保险高管自己买的都是香港保险啊!这些让内地客疯狂的香港保险产品究竟有何不同,其与内地保险产品在设计和保障方面有哪些出入呢?在17届中国精算年会上,太平洋人寿精算部副总经理陈谦给出了答案。低费率、高保障、是热销点2010年以来,内地客户拉动香港寿险的新保保费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15年,内地客户的年化新保贡献已占其年化新保保费的34%,规模新保保费占24%。据相关媒体报道,最受到内地客追捧的香港保险产品有两大类型:1,终身型的重大疾病保险2,保障成分极低、近乎完全就是储蓄投资的终身分红保险。香 港 重 大 疾 病 险“责任简洁,保额分红以及后期的高利益演示是内地消费者赴港购买重疾险主要看重的。”陈谦以香港热销的重疾产品危疾终身保产品为例,其保障责任明确划分为四大块:身故保障、严重疾病、特定疾病、预支疾病,并赠送额外保障,且每方面的保障和赔付都标注的十分清晰。 同时,分红也是吸引消费者的因素之一。跟内地产品对比,危疾终身保与内地某款保额分红产品在病种和责任方面比较接近,最大的优势是费率低、重疾也参与分红。“除保障条款外,香港与内地最大的不同是,香港的重疾险产品也参与分红。”某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投保人在香港购买一份保额100万元的重疾险产品,保额随着分红会递增,以抵御通货膨胀,相比之下,投保人在内地购买的重疾险产品,保额始终是100万元。香 港 储 蓄 理 财 险除了保障功能,较强的储蓄和理财功能也是香港保险产品吸引消费者的原因之一。“如香港隽升,提供美元版,其是一款具有较强储蓄功能的终身寿险,通过现金价值和红利实现资产增值。”陈谦表示,而内地产品普遍采用生存给付+附加万能账户来实现客户增值。同时,香港保单在费率管理方面比较灵活,首期保险费可打折,如隽升曾经阶段性对于保额达4万美元/32万港币以上提供一定折扣优惠,直接体现在计划书里。风 险 何 在不过,香港保险并非有益无害,其虽在演示和销售灵活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风险。如费率不保证风险、红利收益不确定性风险、流动性风险、退保风险和汇率风险等,这些也在保监会的风险提示中多次被提及。当然,内地险也是一样的存在同类风险。内 地 保 险 待 改 进无论如何,香港保险能吸引众多消费者趋之若鹜必然有其过人之处。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内地保险业的同行们,陈谦从四个方面给监管创新提出了建议。1,“随着供给侧改革和各类型产品费改的推进,内地保险产品需升级责任,扩充保障范围,提高保障程度和灵活性,以满足客户的差异化保险需求。”陈谦表示,若内地同类分红产品和香港价格可比,则需要降价30%左右。2,加强分红险的资产负债分红管理,提高投资收益,维持长期投资收益稳定;提高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提高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降低股东资本成本;3,严控销售误导,加强保单品质管理,支持现金流管理,降低费用成本;做好发生率经验管理,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差异化产品等。4,产品创新和管理均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保险公司也需要规避通融退保风险。热闹:保汇率还是保房价!吴晓求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他表示,中国应该保汇率,而放弃资产泡沫。房价高企和汇率稳定难以兼顾,高房价会导致资金外流,加重人民币贬值压力,而具有良好信用、长期稳定的人民币是中国实现大国金融的基石,因此,中国不可以通过滥发人民币来维持“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包括GDP。实际上,中国政府目前面临到底保房价还是保汇率的“两难”抉择,如果房价继续上涨,资本将加速流向海外,中国外汇储备会被快速耗尽,届时人民币将大幅贬值并带来输入性通胀。如果要稳定汇率,则需要大幅降低房地产等国内资产价格以留住资本。刘晓博“天天说钱”专栏:如果真的到了选择的时候,肯定只能选择“保资产价格”而“放弃汇率”。绝对不可能机械地“保汇率”,让自己的经济崩溃,爆发金融风险,最终人亡政息。如果那样做,相当于把改革开放的成果放弃掉。日本当年是选择了“保汇率”,他们没有过分超发货币,最终维持了强势的日元,让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另一方面,所谓的中国面临“保汇率”还是“保房价”的选择,这种说法是肤浅的。它的背后,是中国要不要真正改革的重大问题。 如果我们在产业上继续依赖“大基建+房地产”,投资主体上继续依靠“地方政府+国有企业”,那么经济低效就是必然的,货币超发也是必然的。我测算过,在这种模式下,M2增速必然要维持在GDP增速的1.5倍以上,也就是说,人民币每年都因为发钞过快,对内贬值5到7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对外贬值就不可避免,房价上涨也成为必然。所以,高房价和汇率贬值压力,不是坐在跷跷板两边的“对立体”,他们都是经济低效的产物,是双胞胎!因此,中国面临的不是“保房价”还是“保汇率”的选择,而是面临着要不要真正改革的选择:要不要真正把投资主体切换到民间投资,要不要把“大基建+房地产”的增长方式切换到实体经济上,要不要结束“印钞票的时代”而进入“印股票的时代”,要不要搞真正的市场经济。 啰嗦一堆,你看懂了几个意思?这来个真正总结吧!!!管他保哪个,普通老百姓做好自己、做好家庭资产配置才是王道。一手握牢一线房产,一手捏牢美金资产隽*S!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香港约起,来!